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卡塞爾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貨膨脹率和匯率變動關系時提出的。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強調,即期與遠期之間的通貨膨脹率差別必須等同于這個期限內匯率的差別。如果不一致,就會出現套利情況,直到匯率調整到兩者一致為止。在實際應用中,計算購買力平價可以用消費者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或GNP縮減指數表示物價水平。

中文名

相對購買力平價

外文名

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PP

提出者

卡塞爾

提出時間

1918年

應用學科

經濟學

適用領域范圍

國家經濟調控

基本內容

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于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偏離

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含義是,匯率的升值與貶值是由兩國的通貨膨脹率的差異決定的。以中美兩國為例,若中國通貨膨脹率超過美國,則人民幣將貶值,反之人民幣將升值。根據易綱、范敏的研究,從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間美國的通脹率高于中國通脹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國通脹率均高于美國。當美國通脹率高于中國通脹率時,人民幣匯率并沒有如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言而升值,反而貶值了。而在人民幣升值的年份,中國通脹率卻高于美國通脹率。由此可知,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是背離的,中美兩國通脹率的變化與匯率變化之間的關系不符合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