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央部分較厚的透鏡。凸透鏡分為雙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彎月形)等形式。薄凸透鏡有會聚作用故又稱聚光透鏡,較厚的凸透鏡則有望遠、發散或會聚等作用,這與透鏡的厚度有關。

中文名

凹凸透鏡

外文名

Concave convex lens

別稱

放大鏡

提出者

翰·盧德維格·威廉·瓦爾德馬爾·琴生

應用學科

折射反射

適用領域范圍

透鏡

含義

球心的連線稱為此透鏡的主光軸

原理

將平行光線(如陽光)平行于軸(凸透鏡兩個球面的球心的連線稱為此透鏡的主光軸)射入凸透鏡,光在透鏡的兩面經過兩次折射后,集中在軸上的一點,此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記號為F),凸透鏡在鏡的兩側各有一焦點,如為薄透鏡時,此兩焦點至透鏡中心的距離大致相等。

凸透鏡之焦距是指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通常以f表示。凸透鏡球面半徑越小,焦距越短。凸透鏡可用于放大鏡、老花眼及遠視的人戴的眼鏡、顯微鏡、望遠鏡的透鏡等。焦距越大,凸面鏡的表面越凸,聚光功能越好。

兩側面均為球面或一側是球面另一側是平面的透明體,中間部分較薄,稱為凹透鏡。分為雙凹、平凹及凸凹透鏡三種。其兩面曲率中心之連線稱為主軸,其中央之點O稱為光心。通過光心的光線,無論來自何方均不折射。平行主軸之光束,照于凹透鏡上折射后向四方發散,逆其發散方向的延長線,則均會于與光源同側之一點F,其折射光線恰如從F點發出,此點稱為虛焦點。在透鏡兩側各有一個。

凹透鏡又稱為發散透鏡。凹透鏡的焦距,是指由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透鏡的球面曲率半徑越大其焦距越長,如為薄透鏡,則其兩側之焦距相等。

成像效果

如果你在相機的英文規格書上看過"f=",那么后面接的數碼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這臺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m,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后相當于傳統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

"可對焦范圍"則是焦長的延伸,通常分為一般拍攝距離與近拍距離,相機的一般拍攝距離通常都標示為"從某公分到無限遠",而進階級設計的產品則往往還會提供近距離拍攝功能(macro),以彌補一般拍攝模式下無法對焦的問題。有些相機就非常強調具有支持1厘米近拍的神奇能力,適合用來拍攝精細的物體。

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當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穿過透鏡時,會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焦距固定的鏡頭,即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變化的鏡頭,就是變焦鏡頭。(當一束平行光以與凸透鏡的主軸穿過凸透鏡時,在凸透鏡的另一側會被凸透鏡匯聚成一點,這一點叫做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就叫這個凸透鏡的焦距。一個凸透鏡的兩側各有一個焦點。)

光心:可以把凸透鏡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們用的照相機的鏡頭就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或是數碼相機的感光器件)就處在這個凸透鏡的焦點附近,或者說,膠片與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大至約等于這個凸透鏡的焦距。

焦距

一般用凸透鏡做照相機的鏡頭時,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會正好落在焦點上,或者說,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離(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體的距離與被照的物體與鏡頭的距離(物距)有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實際上總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們照相時,被照的物體與相機(鏡頭)的距離不總是相同的,比如給人照相,有時,想照全身的,離得就遠,照?半身的,離得就近。也就是說,像距不總是固定的,這樣,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須隨著物距的不同而改變膠片到鏡頭光心的距離,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調焦"。

透鏡區別

結構不同:凸透鏡是由兩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鏡體組成,凹透鏡是由兩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鏡體組成;

對光線的作用不同: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1]

成像性質不同:凸透鏡是折射成像,凹透鏡是光線通過凹透鏡后,成正立虛像,而凸透鏡則成倒立實像。實像可在屏幕上顯現出來,而虛像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