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獨立后第一次對外戰爭。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由于種種原因也卷入了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法國的拿破侖,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名稱

1812年戰爭

地點

美國,加拿大

參戰方

美國,英國

結果

簽訂《根特條約》,恢復戰前邊界

主要指揮官

麥迪遜,哈里森;艾薩克·布洛克

時間

1812年6月18日-1815年2月17日

英文

The war of 1812

戰場

北美

意義

美國獨立后第一次對外戰爭

簡介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也稱為1812年戰爭(Warof1812),英國和美國之間的一場不分勝負的戰爭。 1793~1815年英法交戰,英國封鎖所有法國港口,在公海上攔檢他們認為可疑的要前往法國的美國和中立國船只,并強迫美國海員服役,美國要求解除封鎖,但英國拒絕,美國遂于1812年6月18日對英宣戰。[1]交戰中,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美軍入侵加拿大的計劃終未實現。在爭奪伊利、安大略、山普倫諸湖控制權的海戰中,美艦所得有限,雖然奪回底特律城,至1814年夏,英軍仍有效控制密西根湖通道,且占領密西西比河北段。美軍曾攻占約克(今多倫多),英軍則襲取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艦雖騷擾牽制英國貿易,但未能破壞英國的海上控制權及其對美國海岸的封鎖。1814年12月24日厭戰的雙方在比利時簽署「根特條約」,恢復戰前態勢。但是戰爭的結束防止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因厭棄戰爭而醞釀的脫離聯邦的運動。而且,美軍在戰爭后期取得的勝利、歐戰的結束以及摧毀印第安人的抵抗等因素更造成了猶如美國是勝利者的氣氛。

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并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國欲向北擴張,并且等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2]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泵绹仨毧刂普麄€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后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圣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1、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后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并且武裝印第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2、英國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于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3、英法之間的拿破侖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后,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后才姍姍來遲。

進程

雖然戰前雙方之間已經有長期的外交紛爭,一旦戰事爆發,均未充分備戰。英國被拿破侖戰爭拖住,不得不將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部署在歐洲。英國在北美的最高軍事長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進犯行動,以避免從歐洲和英國其他殖民地調兵增援。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只有5,004人,輔以加拿大民兵。戰爭期間,英國對拿破侖的戰爭結束后才將大批戰艦調往美國海域。

美國方面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000兵員。開戰后,雖然美國國會批準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為志愿兵而且民眾不熱衷行伍,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斗力不足。

戰爭在四條戰線上展開:

大西洋戰斗

英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1812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戰艦。其中有11艘戰列艦和34艘護衛艦。相形見絀,成立后不到二十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戰艦,大部分為護衛艦,而且比皇家海軍的同類戰艦笨重。英國人的策略是保護來往于加拿大的商船,同時封鎖美國港口,限制其貿易活動。鑒于總體數量處于劣勢,美國海軍的策略是打完就撤,繳獲戰利品,只有在數量占相對優勢的前提下才與皇家海軍交戰。英國報紙譏諷年輕的美國海軍只是街頭流氓組成的烏合之眾。

然而在戰爭初期,美國海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俘獲大量英國船只,甚至包括三艘皇家海軍戰艦。美國海軍的戰果令皇家海軍對其刮目相看。于是英國派遣大量艦艇,對美國港口進行更為嚴厲的封鎖,使英國可以從容地將大量陸軍部隊運送到美國海岸,一個重要戰果是英國陸軍于1814年8月24日攻占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并且焚燒了總統官邸,史稱“華盛頓大火”。

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的軍事行動

進犯加拿大,1812

西部戰場集中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的尼亞加拉河一線,以及圣勞倫斯河和尚普蘭湖地區,是1812年美軍進攻的重點。如果美軍直撲圣勞倫斯河防線,占領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那么英軍的補給線就被切斷,加拿大西部地區無法堅守。美軍把軍事行動集中在西線,可謂失策。

在休倫湖圣約瑟島的英國駐軍比附近的美軍更早得到戰爭爆發的消息,并且采取了先發制人的行動。1812年7月17日,英軍對密歇根州的一個重要的貿易要塞發動突然襲擊—底特律圍城戰,迫使美國守軍投降。

1812年7月12日,美國陸軍中將威廉·胡爾率領民兵為主的部隊,從底特律向加拿大發動進攻。英國陸軍少將艾薩克·布洛克爵士率兵反擊。8月16日,胡爾將軍在底特律投降。布洛克迅速揮師伊利湖東岸,擊敗了美軍的進犯。但是布洛克卻在10月13日的昆士頓高地戰斗中陣亡。

美國人在1812年最后一次對加拿大的進攻發生在尚普蘭湖地區。由于參戰的美國民兵拒絕離開美國本土作戰,進攻遭到失敗。相形之下,加拿大民兵表現相當優秀。英裔加拿大居民多數是美國獨立戰爭后流亡加拿大的?;庶h,傳統上忠誠英國王室;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天主教徒,對美國的反天主教情緒一向厭惡;二者共同反對美國占領加拿大的企圖。

美國西北部,1813

胡爾將軍投降后,威廉·亨利·哈利森將軍負責指揮西北地區美軍,并試圖奪回底特律。英國守軍指揮官是亨利·普羅克特上校。1813年1月22日,哈利森的部隊在法蘭西鎮戰斗中受挫,普羅克特將戰俘移交給印地安部落的盟友,其中60名戰俘遭到殺害。美軍收復底特律的行動宣告失敗。

俄亥俄戰役

1813年5月,普羅克特率軍包圍俄亥俄州梅格斯要塞。美國援軍被印地安部落擊敗,但是要塞并未失陷。印地安人隨后撤退,普羅克特也被迫回撤加拿大。同年7月,普羅克特再次包圍梅格斯要塞,仍然遭受了失敗。為了鼓舞印地安盟友的士氣,普羅克特襲擊了史蒂文森要塞,然而進攻部隊遭到巨大殺傷,被迫撤退。俄亥俄戰役就此結束。

1813年9月10日,奧利弗·哈澤德·佩里上尉率美軍發動伊利湖戰役并取得決定性勝利,美軍完全控制了該湖。經歷數次失敗的美軍因此士氣大振,英軍被迫撤出底特律。10月5日,哈利森在托馬斯戰斗中獲勝,擊斃印地安酋長,這一勝利徹底終結了英國與印地安部落的聯盟。美國人重新控制底特律直到戰爭結束。

尼亞加拉前線,1813

因為陸地交通不便,大湖和圣勞倫斯河走廊地區的控制權變得至關重要。雙方在1812-1813年都在忙于造軍艦。

1813年4月27日,美軍進攻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放火燒毀了議會和眾多民房,導致很多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頭。在指揮官的縱容下,美軍士兵還搶劫了大量平民和公共的財物。然而金斯敦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它控制著圣勞倫斯河以及英軍的補給。英軍牢牢地控制住了金斯敦。

1813年5月27日,美軍兩棲部隊從安大略湖攻擊尼亞加拉河北部的喬治要塞,用很小的代價將其占領。6月5日英軍反攻,收復失地。

在安大略湖,雙方海軍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1814年,英國建成裝備有102門炮的戰艦圣勞倫斯號,憑借裝備上的壓倒優勢,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制權。

圣勞倫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區

美國人幾乎沒有對圣勞倫斯河上的英軍補給運輸交通進行阻撓,所以英國人可以源源不斷地將援兵和物資運送

到上加拿大地區。

1813年早期,雙方在安大略的Prescott和紐約州的Ogdensburg之間互有幾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軍策劃了幾次進攻蒙特利爾的行動。因為指揮官之間不睦,缺乏互相支援,進攻在邊界即受阻,計劃最終破局。

尼亞加拉戰役,恰普蘭湖戰役,1814

1814年,杰克·布朗和斯科特·溫斯菲爾德將軍大幅提高了美軍的紀律和戰斗力。他們重新發動了對尼亞加拉半島的進攻,并迅速奪取了伊利湖要塞。7月5日,斯科特·溫斯菲爾德將軍在奇帕瓦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美軍的進一步軍事行動受挫。英軍反擊,并保衛了伊利湖要塞。由于補給困難,美軍被迫撤離尼亞加拉半島。

隨著拿破侖皇帝被廢黜,英國把部署在歐洲的兵力轉移到美洲戰場,并向美國大舉進攻。但是英國已經改變了策略,試圖與美國謀和。英國人的進攻遭受挫折,特別是1814年9月11日在恰普蘭湖戰役遭到慘重打擊,令美國人完全控制了尚普蘭湖地區。

西部,1814

1814年,美國人從底特律派遣六艘戰艦,試圖奪取麥基諾要塞。由正規軍人和義勇軍混編的部隊于7月4日登陸。他們沒有達到奇襲的效果,在前進途中被印地安人伏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8月13日,美國人在諾特瓦索加灣發現敵人新建的基地,他們立即摧毀了那里的一切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船只。留下兩艘戰艦繼續封鎖密其里麥克依諾后,返回底特律。9月4日,英國人駕小獨木舟悄悄靠近這兩艘艦艇,并將其俘獲。這一勝利使英軍的諾特瓦索加灣補給線得到恢復。

由于得到當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國人在西部牢牢地控制住防線,直到戰爭結束。

海岸

戰爭初期,英國海軍很難封鎖整個美國海岸,況且他們還忙于追捕美國的私掠船。英國政府同時也需要從美國為在西班牙的駐軍采購食品,因此保持了與新英格蘭地區的貿易。1812年12月26日,英國宣布對德拉瓦河及奇薩

比克灣進行封鎖。1813年11月,封鎖范圍擴大到羅得島以南海岸。1814年5月31日,封鎖全部美國海岸。同時,英國軍官與美國商人之間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國政府開始向非法交易者發放許可證,這樣有益于國家的商業活動。英國海軍的壓倒優勢使他們能夠占領奇薩比克灣,摧毀美國的港口設施。

美國海岸戰場上被遺忘的戰斗是攻占緬因州,這是英國人取得的重要戰果。在緬因取得的勝利意味著英國人在新不倫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領土利益。這場戰爭沒有解決緬因與新不倫瑞克的邊界爭端,緬因在1820年加入美國聯邦后,新的爭端再次被挑起。直到1842年,雙方才徹底解決領土分歧。

1814年英軍占領緬因東部。英國國王向被占領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員。根特條約后,英國歸還了這部分領土。英國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國官員搜括了大量稅金。這筆錢用來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達爾豪西大學。

奇薩比克戰役,星條旗歌

英國人在此次戰爭中最出名的行動是縱火焚燒華盛頓特區(包括白宮)。這一軍事行動發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8月24日,缺乏戰斗經驗的美國民兵在首都保衛戰中被英軍徹底擊敗,使通向首都的門戶洞開。詹姆斯·麥迪遜總統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亞,美國人士氣大挫。英國人認為自己的縱火行動是對美國人焚燒約克(今多倫多)的報復。摧毀了華盛頓的公共建筑后,英軍繼續進攻,下一個目標是奪取巴爾的摩。9月13日,英軍向巴爾的摩港口的麥克亨利要塞進攻,受到了堅決的抵抗。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對此次戰役有感而發,寫下了后來成為美國國歌的著名詩篇星條旗歌。

南部

1814年3月,安德魯·杰克遜將軍率領田納西州民兵,切諾基戰士和正規軍進攻了南部的克里克部落。雖然克里克人曾經與英國結盟,但是戰斗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控制克里克人在阿拉巴馬州的土地。1,000名克里克人中有800人在3月26日的戰斗中陣亡,余部逃到阿拉巴馬的蒙哥馬利后投降。

根特條約和新奧爾良戰斗

1814年11月,安得魯·杰克遜將軍轉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奧爾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他率領部隊保衛了這座城市,并擊斃了英軍指揮官愛德華·白金漢少將。美軍于新奧爾良戰斗中取得的重大勝利,令杰克遜成為聞名全國的英雄,且在日后將他推上總統寶座。

1814年12月24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城市根特簽署和約,正式停戰。但是因為當年交通不便,和約的消息沒有及時到達新奧爾良。1815年2月17日,麥迪遜總統簽署了《根特和約》,使之于次日生效。

根據和約條款,雙方歸還了占據的對方島嶼,美國人獲得圣勞倫斯河的捕魚權,所有的債務和財產糾紛都得到處理。次年,約翰·昆西·亞當斯指控英國違反和約,沒有歸還戰爭中俘虜的美國奴隸,但是英國人不承認奴隸為財產。

結果

根特條約使邊界恢復到戰前狀態,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此后整個十九世紀中,英美兩國基本上能夠和平共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侖戰爭結束后,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征美國海員服役。

美英雙方簽訂《根特條約》

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占領。

戰爭對美國的影響

這場和大英帝國的戰爭為美國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使美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因此亦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反戰的聯邦黨從美國政治舞臺徹底消失。

戰后在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倡導下,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開始大力為美國軍隊培養職業軍官。

此次戰爭對美國的制造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戰時英國對美國港口的封鎖導致了紡織品短缺,卻因此催生了美國紡織工業。

西南地區的戰斗令美國與當地印地安部落沖突加劇,美國隨后于1819年兼并了佛羅里達。

戰爭對加拿大的影響

這是一場關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抵抗入侵之敵加強了殖民地的內在凝聚,和對大英帝國的忠誠。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使英屬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聯合為加拿大聯邦。

在戰爭中,加拿大民兵表現杰出,而英軍指揮官卻很一般。這個出乎意料的事實被加拿大軍事歷史學家杰克·格拉納斯坦稱為“民兵之謎”,對未來加拿大軍隊的建軍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重視民兵建設,而非依賴職業軍人。美軍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經驗,松散的民兵組織難以對付紀律嚴明的英國陸軍。戰爭后期美國陸軍取得的大部分勝利要歸功于學習了英國和歐洲軍隊有紀律的戰斗隊形。

戰爭期間,英軍指揮官一直擔心美國人封鎖圣勞倫斯河。這條河流經美加邊境,河面狹窄。一旦航運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軍就無法獲得正常補給,而那里又恰恰是陸戰的主要戰場,那么英國人很可能在開戰后短短的幾個月內被迫將加拿大西部領土拱手相讓。戰后,英國人驚奇地發現,美國人沒動過這個封鎖圣勞倫斯河河面的念頭。但是,英國人不指望對手會再次犯下如此簡單低級的錯誤,于是著手開拓麗都運河。這個耗費巨大的工程將安大略湖畔的金斯頓與渥太華河連接起來,作為繞開圣勞倫斯河邊境的備用水道,并且使渥太華這個腹地小城變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暨首都。麗都運河于1832年竣工,但沒有機會發揮預期的作用。

戰爭對英國的影響

與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國已經無人紀念這場戰爭。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侖戰爭更加重要且富有戲劇性,另外在結束戰爭的條約里,英國沒有得失。

皇家海軍注意到,美國海軍贏得了大多數一對一戰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們感受到了羞辱。美國海軍俘虜了大量英國商船,使當時的海運保險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軍憑借總體優勢,成功地封鎖了美國的海上貿易通道?;始液\姂鸷髮υ炫灪突鹋诩夹g進行了改進。

英國陸軍將這場戰爭視為小規模沖突,對自身的失敗沒有深入研討。這些失敗被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戰勝拿破侖的空前成就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