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隸屬河南省信陽市。息縣位于中原腹地南側,千里淮河上游,轄23個鄉鎮(辦事處),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總人口113萬。息縣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淮河過境75.4公里,河之南蔥翠秀麗,河之北坦蕩寬廣,自古以來良田沃野、物產富饒,素有“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干飯一半饃”之美譽,截至2017年,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息縣常住人口為66.62萬人。

2019年,息縣生產總值完成253.91億元。其中,一、二、三產分別完成53.1億元、87.06億元、113.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占比為20.9:34.3:4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完成8.097億元、79.91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57元,同比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9元,同比增長9.7%。

中文名

息縣

外文名

Xi?County

別名

中華第一縣、息州

行政區劃代碼

411528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信陽市

地理位置

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

面積

1892

下轄地區

3個街道、6個鎮、12個鄉、1個濮公山管理區

政府駐地

譙樓街道

電話區號

0376

郵政區碼

464300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

著名景點

息州森林公園、龍湖公園、濮公山礦山公園等

機場

潢川機場(籌建)

火車站

息縣站

車牌代碼

豫S

人口

66.62萬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產總值

253.9?億元(2019年)

歷史沿革

《尚書·禹貢》載:“荊、河惟豫州”,夏朝息屬豫州之域。

殷商武丁時期,息為息方國。商末,周文王化行南國,汝旁之國先被其化。息屬汝旁之國。

西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4年),分封姬姓息侯國(國都在今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和賴子國(國都在今息縣城東北35公里的包信鎮)。春秋時期,今息縣仍為息國和賴子國屬地。東周周莊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年),楚國滅息國置息縣,彭仲爽為第一任縣尹?!跋⒖h”專屬地名由此始,且一個“息”字再未改變,沿用至今,被學術界譽為“中華第一縣”。東周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國滅賴國。此后息國和賴國成為楚國之邑,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

秦朝,今息縣以淮河為界劃分為兩部分,淮河北屬陳郡,淮河南屬衡山郡。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新息縣,屬汝南郡。因縣治不在古息國故城,而是向東遷移,故加“新”字。

東漢因之,為新息縣。其間曾短暫改設新息侯國,史載封有建武十九年(43年),馬援和建武二十五年(49年),朱浮兩任新息侯。又分地置褒信縣,后曾短暫改設褒信侯國,史載李元為褒信侯。新息、褒信均屬豫州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輿縣北)。

三國曹魏時期,屬豫州汝南郡,汝南郡郡治新息,轄新息、褒信兩縣。

西晉,仍屬汝南郡(汝南國),治所新息;褒信縣屬汝陰郡(治所在今阜陽市)。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東晉、后秦等政權據有,均以新息為汝南郡治。

南北朝時劉宋,分為南、北新息縣(南新息即原新息縣,仍為汝南郡治;北新息在今息縣北,北齊并入南新息,復曰新息),均屬汝南郡。褒信改稱苞信,屬汝陰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東豫州于新息,領汝南、東新蔡、新蔡、弋陽、長陵、陽安六郡。

南、北新息屬汝南郡;苞信縣先屬東新蔡郡,后屬新蔡郡及長陵郡;長陵縣先屬新蔡郡,后屬長陵郡。梁大通元年(527年),改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年),改為淮州。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復置東豫州,北齊沿襲未變。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為息州。另外,梁又置西淮州及淮川郡于白茍堆(今息縣白土店鄉),為梁北面之重鎮,北齊,廢州置齊興郡,尋又廢為白茍縣。

隋,因之為息州,州治新息。開皇初改白茍縣為淮川縣。大業元年(605年),廢息州,苞信復名褒信,省長陵入褒信,省淮川入真陽。新息、褒信二縣屬汝南郡(治所在今汝南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息州及長陵縣、淮川縣,息州領新息、淮川、長陵三縣。褒信縣,屬豫州(州治今汝南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息州,省淮川入真陽,省長陵入褒信,以新息縣隸屬豫州(州治今汝南縣),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因豫州改稱汝南郡而屬汝南郡(郡治今汝南縣),乾元元年(758年)后因汝南郡又改稱豫州而屬豫州,寶應元年(762年)后因豫州更名為蔡州而屬蔡州(州治今汝南縣)。

五代、北宋,新息縣和褒信縣仍屬蔡州。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與金議和,以淮為界,二縣遂屬金。金泰和八年(1208年),復置息州,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和王務鎮。

蒙元中統三年(1262年)二月,廢息州,四年(1263年),復置,屬汴梁路。至元三年(1266年),省新息入息州,屬汝寧路;廢褒信縣為鎮,屬息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息州領新蔡、真陽(今正陽)兩縣,隸屬河南江北行省汝寧府(治所在今汝南縣)。

明洪武四年(1371年),息州屬中都臨濠府(治所在今鳳陽縣)。不久省息州為息縣,屬潁州(治所在今阜陽市)。洪武七年(1374年),改屬光州(治所在今潢川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光州改屬汝寧府,息縣屬汝寧府光州。

清朝初年,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統光山、固始、息縣、商城四縣。

民國元年(1912年),沿清制。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改為潢川縣,息縣屬豫南道(1914年更名為汝陽道),道治信陽。

1927年,屬豫南行政區,1928年,屬河南省第十三行政區(治所在潢川縣),1932年10月,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所在潢川縣)。[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潢川專區。

1952年11月24日,潢川、信陽兩專區合并,息縣屬信陽專區。

1970年,信陽專區改稱信陽地區,息縣屬信陽地區。

1998年6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并由河南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信陽地區撤銷,設立地級信陽市,息縣屬信陽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5年,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許店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曹黃林鄉管轄,曹黃林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李塘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八里岔鄉管轄,八里岔鄉政府駐地不變。

2009年5月,成立縣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

2012年8月31日,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城關鎮、城郊鄉,對其原轄行政區域實行城市管理體制;將孫廟鄉的何營建制村納入城區管理;設立譙樓、龍湖、淮河3個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息縣轄3街道5鎮13鄉。

2013年3月9日,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曹黃林鄉撤鄉建鎮,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區劃調整后息縣轄3街道6鎮12鄉。

2004年,撤銷息縣地質礦產管理局,設立息縣濮公山管理區至今。

2016年6月,成立縣商務中心區建設發展辦公室。

區劃現狀

截至2020年6月,息縣下轄3個街道、6個鎮、12個鄉:譙樓街道、淮河街道、龍湖街道、包信鎮、夏莊鎮、東岳鎮、項店鎮、小茴店鎮、曹黃林鎮、孫廟鄉、路口鄉、彭店鄉、楊店鄉、張陶鄉、白土店鄉、崗李店鄉、長陵鄉、陳棚鄉、臨河鄉、關店鄉、八里岔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濮公山管理區??h政府駐譙樓街道。[5]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息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東北部,地跨淮河南北,介于東經114°34′-115°07′,北緯32°08′-32°40′之間,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南接大別山丘陵帶,北緣黃淮海平原,東瀕閭河與淮濱縣相望,東南與潢川縣以淮河、寨河相隔,南與光山縣為鄰,西南與羅山縣隔淮河相望,西和西北與駐馬店市正陽縣接壤,北與駐馬店市新蔡縣毗鄰,距信陽市中心城區74千米。

地形地貌

息縣地處黃淮平原的南部邊緣,因受地質及外力作用的長期影響和侵蝕,地表形態大體可分為丘陵、洼地、平原三個類型,其中以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形為主,平均海拔47米?;春右员钡貏萦晌鞅毕驏|南略傾斜,淮河以南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

土壤類型

息縣的土壤類型主要包括五類:砂姜黑土、黃褐土、潮土、水稻土、粗骨土。

氣候特征

息縣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濕潤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5.5℃,無霜期達22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mm以上,日照時數1700小時以上,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為5630.2℃。

水文

息縣境內河流均屬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淮河一級支流——清水河、閭河、泥河、澺河、寨河、竹竿河、運糧河、范港、臨河港;淮河二級支流——蓮花港、烏龍港、馬步港、孟店孜港、汝河倒流水、小李河、龍泉河;淮河三級支流——朱鶴港、白馬港、吳港、顧港等。除淮河外全部為雨源型河道。

人口

2019年末,息縣總戶數為31.95萬戶,總人口為113萬人。

息縣現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布依族、彝族等30多個民族,以漢族為主,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回族1341人,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是壯族310人,納西族、羌族、普米族、土族人數最少,各1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息縣常住人口為66.62萬人。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息縣礦產資源主要種類有:石灰巖、大理石、硅石、鐵、河砂、黏土、煤等。

水資源

全縣境內河流均屬淮河水系,水資源總量約3.6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約1.78億立方米,地下水約1.86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淮河一級支流—閭河、清水河、泥河、澺河、寨河、竹竿河、運糧河、范港、臨河港;淮河二級支流—蓮花港、烏龍港、馬步港、孟店孜港、汝河倒流水、小李河、龍泉河;淮河三級支流—朱鶴港、白馬港、吳港、顧港等。除淮河外全部為雨源型河道。

動物資源

飼養動物主要有牛、馬、驢、豬、羊、兔、貓、狗、雞、鴨、鵝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貉(山貉子)、獾、野貓、野兔、鼠、黃鼠狼、刺猬、黃鷺、野雞、錦雞、燕雀、啄木鳥等。

植物資源

息縣處于南北兩個氣候帶過渡地區,南北植被有所差異,淮南植被屬中南常綠闊葉林類型,淮北屬華北落葉闊葉林類型,全縣植物種類(不含菌類、藻類)有140多科,500余種。其中,木本植物70科326種,用材林樹種有楊樹、柳樹、烏桕、泡桐等;經濟林樹種有銀杏、棗樹、杏樹、梨樹、桃樹等;灌木類樹種有小葉女貞、櫻花、木槿、紫槿、紅葉石楠等。糧食作物20余種,主要有小麥、水稻、黃豆、紅薯、高粱、玉米、大麥、谷子、蕎麥、寒粟等。經濟作物65種,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茶葉、白菜、蘿卜、馬鈴薯、蕃茄、茄子、辣椒等。水生植物56種,主要有蓮藕、菱角、芡實、荸薺、水花生、蘆葦等。野生藥用植物共294種,主要有息半夏、迷迭香、茼蒿、艾草、明黨參、枸杞、薄荷、蒼耳等。

經濟

綜述

2016年,息縣生產總值完成191.23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8.35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5.68億元,同比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67.21億元,同比增長11.3%。三次產業結構為25.3:39.6:35.1。人均生產總值完成26781元,同比增長9.4%。

2016年,息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1.22億元,同比增長20.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4.92億元,同比增長20.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6.69億元,同比增長21.1%;工業投資完成83億元,同比增長47.2%。全年億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90個,其中,本年新開工84個。億元及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56.37億元。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64%。全年產業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98億元,同比增長27.7%。

2016年,息縣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72億元,同比增長22.6%。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35.18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稅收收入完成3.31億元,同比增長24.7%。

2017年,息縣生產總值208.01億元,同比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5.99億元,同比增長6.2%;固定資產投資289.01億元,同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17億元,同比增長10.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2.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79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3元,同比增長9.4%。

2018年,息縣生產總值完成225.13億元,同比增長8.7%,增幅位居信陽市第三;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8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增幅位居信陽市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增幅位居信陽市第一;全縣財政總支出突破8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0%。[6]

2019年,息縣生產總值完成253.91億元。其中,一、二、三產分別完成53.1億元、87.06億元、113.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占比為20.9:34.3:4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完成8.097億元、79.91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57元,同比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9元,同比增長9.7%。?

第一產業

2016年,息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完成892194萬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581736萬元,增長4.0%;林業總產值完成23448萬元,增長3.5%;畜牧業總產值完成179802萬元,增長4.5%;漁業總產值完成34411萬元,增長5.4%,服務業總產值完成72798萬元,增長10.9%。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4795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2194公頃。其中,稻谷48107公頃,小麥90933公頃,玉米17667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5995公頃,棉花707公頃,生麻373公頃,蔬菜類及食用菌12503公頃全年糧食產量完成963358噸。其中,夏收糧食完成483076噸;秋收糧食完成480282噸。油料作物完成41683噸,蔬菜產量完成341044噸,肉類總產量完成59205噸;禽蛋產量完成17670噸,牛奶產量完成111噸。

2017年,息縣新建高標準糧田15萬畝,新增耕地5700畝,弱筋小麥種植面積20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近20億斤。新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5家。

息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全縣有可耕地196.5萬畝,淮北小麥壯,淮南稻米香,常年糧食種植面積240萬畝,糧食產量保持在20億斤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2019年,息縣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10萬畝,發展弱筋小麥60萬畝(其中有機小麥6萬畝)、優質高產和訂單水稻6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2萬畝、特色中藥材1.5萬畝,榮獲“中國好糧油”河南省示范縣稱號。同時,項店鎮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強鎮,息半夏良種繁育暨中藥材現代產業園項目加快建設,新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3家。

第二產業

2016年,息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65.06億元,同比增長8.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57.86億元,同比增長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67.56億元,同比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完成18.78億元,同比增長16.9%。全年建筑業增加值完成10.62億元,同比增長10.9。

2017年,息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12家,主營業務收入25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占比達53%,息半夏藥食產業園、豫道食品、明德果蔬生產線等一批主導產業項目落地生根。產業集聚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18億元,新增工業用地2000余畝,新建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持續提升,在信陽市率先升級為省一星級產業園區。

息縣以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堅定實施中國生態主食廚房戰略,定位食品生產、服裝加工兩大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發展電子信息先導產業,聚力打造臺商智能制造產業園、阿爾本制衣產業園、宏建(河南)服飾科技產業園、息半夏健康藥食產業園、利澳紙尿褲護理用品產業園等專業園區。2019年,息縣在三次全市產業集聚區項目觀摩活動中均名列前茅。

第三產業

2016年,息縣國內貿易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完成4.69億元,同比增長7.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完成9.82億元,同比增長6.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1.78億元,同比增長11.8%。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完成60.77億元,同比增長1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1.01億元,同比增長12.8%。?2018年,息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8%。

2016年,息縣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增加值完成2.85億元,同比增長3.4%。全社會用電量完成6006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9.7%,工業用電量完成22616萬千瓦時,同比增長3.9%。

2016年,息縣金融業增加值5.39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241.8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37%。其中,財政性存款余額0.66億元,減少70.48%;機關團體存款余額51.24億元,增長83.389^住戶存款余額173.48億元,增長11.62%。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70.6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96%。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0.92億元,下降7.78%;中長期貸款余額49.70億元,增長26.49%。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4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3%。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0.6億元,增長85.26%。年末金融機構余額存貸比為29.21%。

2017年,息縣第三產業增加值77.19億元,同比增長12.3%。成功創建“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鄉村電商服務站達113家,以行路戶外、三只熊貓為代表的一批電商企業成長迅速,“關店土豆”“尹灣糯玉米”等實現線上銷售??偼顿Y50億元的移聯網信電子商務綜合示范園區項目簽約落地?,F代物流業方面,物流、快遞公司發展到46家,息縣益利物流有限公司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成功掛牌。旅游產業方面,息州森林公園被評為2017“中國森林體驗基地”,彎柳樹德孝文化鄉村游生機勃勃,息國風情園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

2019年,息縣國內貿易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完成4.7億元,同比增長6.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完成5.7億元,同比增長7.8%;金融業增加值完成9.52億元,同比增長40.1%。全縣重點服務業企業達到45家,金融機構發放住房貸款19億元;榮獲“河南省電商扶貧先進縣”稱號,龐灣村入選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濮公山礦山公園獲批國家3A級景區,息州森林公園被評為“中國森林氧吧”,彎柳樹德孝文化鄉村游生機勃勃,淮水灣景區、息國風情園接待游客突破80萬人次。

交通運輸

綜述

息縣處于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地帶,北距鄭州市358千米,東距合肥市287千米,南距武漢市254千米,北京—廣州公路(國道G106)、230國道(G230)和省道S336、S337縱橫交錯,寧西鐵路橫穿東西,大慶—廣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息邢高速建成投用,淮河長陵港即將通航,安羅高速、濮潢鐵路、通用機場、淮河息縣港等項目正規劃實施,現有高速出口5個、火車站1個

鐵路

寧西鐵路過鏡息縣13.04千米,在曹黃林鎮何小莊村建客貨三等站一個(縣級站)。?

公路

息縣公路總里程為4630千米,公路密度約244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條103千米;國省干線公路4條174千米,縣道9條254.9千米,鄉道99條627千米;村道2235條3470千米。?

水運

淮河長陵港區工程建設投資約4.6億元,設計10個500噸級泊位,年吞吐能力300萬噸,岸線長度785米。于2017年9月開工建設,計劃于2020年9月完成建設任務并投入使用。

公共交通

全縣有一級客運站1個,營運客車754輛(含出租車362輛),開通各類客運班線145條(含公交線路16條),全縣建制村通車率100%。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息縣建成10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個鄉鎮(辦事處)建有文化站,建成農家書屋365家。

截至2019年末,息縣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336個,建成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息夫人紀念館、影劇院、息州書屋等文化設施,開工建設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在18個鄉鎮(辦事處)建有文化站,共建成農家書屋336家。

教育事業

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30多億元,新建、改擴建縣一園、二園等幼兒園61所,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6萬個;新建縣八小、九小、十小、十一小、新一中、新一小等義務教育學校18所,改擴建中小學校295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2萬個,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評估驗收;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建設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中,新建二高綜合教學樓,新增高中教育學位1.3萬個。其中,華師附屬息縣高中高一校區項目,占地137畝、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由榮獲“魯班獎”的企業承建,歷時短短150天即建成投用,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息縣速度”。截至2019年末,息縣共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學生18718人;職業高中(中專)2所,在校學生6703人;初中38所(含民辦7所),在校學生44692人;小學140所(含民辦13所)、教學點157個,在校學生8594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9人;幼兒園95所,在園幼兒38671人(含附設班)。同時,信陽師范學院與息縣開展“校地合作”,共建信陽師范學院淮河校區,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056畝,招生規模10000人。計劃2020年秋季開始招生。[1]

息縣東岳五七干校舊址

黨校

中共息縣縣委黨校?

大學教育

信陽師范學院淮河校區?

高中教育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級中學

息縣第一高級中學

息縣第二高級中學

職業教育

息縣職業教育中心?

特殊教育

息縣特殊教育學校

體校

息縣業余體校

科學技術

截至2017年年底,息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市級星創天地1家。其中2017年申請專利80件,授權專利52件,發明專利擁有量8件。

截至2019末,息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2家;省級星創天地1家,市級星創天地1家。2019年申請專利10件、授權專利10件。

衛生健康

截至2017年年底,息縣共有衛生機構40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1個,婦幼保健服務中心1個,疾控中心(防疫站)1個,民營醫院8所。近年來,息縣深入推進以支付方式為主要內容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政府購買按病種付費項目增至420種,基本涵蓋了地區常見病、多發病。醫改經驗被國務院醫改辦刊發推介。??

截至2019年末,息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34個,衛生技術人員3573人,病床床位2769張。近年來,息縣加大財政投入和專業人才招才引智力度,縣級醫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鄉鎮衛生院按照標準化建設進行完善,維修升級標準化村衛生室,縣鄉村衛生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有效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同時,息縣作為河南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縣,通過綜合支付制度改革、健康簽約服務、分級診療以及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建設等多項制度改革聯動,走出了一條屬于息縣特色的、縣域醫改之路,醫改成果榮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獎勵。2020年4月10日,息縣作為先進縣區代表在全省衛生健康大會上作典型發言。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末,息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24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51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9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89.46萬人,參合率達98%。2016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825萬元,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3284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8952萬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8475人。

截至2019年末,息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62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60.65萬人;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09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94.89萬人,參保率達98%;2019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327萬元,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707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1226萬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9608人;發放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121.2萬元,享受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人數108人。?

風景名勝

濮公山

息縣境內有息國故城遺址、秦樓遺址、賴國故城遺址、五七干校遺址等數十處省、地、縣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淮河及其支流孕育的河流生態帶,有蘇軾筆下的“東南第一峰”濮公山,兼有豐富的農牧漁產品。

主要景點有息州森林公園、濮公山礦山公園、淮河國家濕地公園、劉鄧大軍渡淮紀念場館、賴氏文化園、月兒灣休閑生態觀光園、傳統古村落龐灣、息國風情園等。

歷史文化

方言

息縣方言屬北方方言中江淮方言的一種。息縣方言特色:平實古樸、種類繁多、兼蓄南北。如:搬坡兒——搬椅子和凳子給人坐;路壩子——有溝塘的村宅的出路;不成仙——不爭氣;迷瞪瓜——丟三忘四的人;眼氣——羨慕;花娘——小嬸子等。

藝術

息縣地處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交匯之地,古為姬姓封國。息縣民間文化有:板凳龍、嗨子戲、淮河排、皮影、地燈、花傘旱船等。

嗨子戲,又名“花籃戲”,當地人稱“浪當妖”,形成于清嘉慶、道光年間,大約有200年的歷史,是息縣的傳統地方戲。

旱船,始傳于明清年間,以舞為主、說唱為輔,是一種民間文藝。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旱船出現在濮公山廟會、張陶鄉、包信鎮的鄉會和正月十五等民俗節日期間。

民間文藝

息縣民間文藝豐富多彩,主要有舞蹈類的板凳龍、九連環等,戲曲類的大鼓書、嗨子戲、地燈戲等,表演類的皮影戲、花傘、舞旱船等,美術類的烙畫、剪紙等,手工類的虎頭鞋等。?

板凳龍

“板凳龍”始于清朝道光年間,是河南省獨有的一個舞種,在民間廣為流轉?!鞍宓数垺本褪窃谝粭l家用長板凳上扎制一條龍,每條龍由3人舞動,即一條板凳三條腿(龍頭兩條龍尾一條),二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一般情況少則兩條,多則七條或幾十條龍(玩七條,即七色龍,每一條一種顏色,包括紅、黃、藍、白、黑、青、紫)一起舞?!鞍宓数垺痹辉u為中國文化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一等獎,并被編入河南省卷。

嗨子戲

因其唱腔多以“嗨”字起音,故稱嗨子戲。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陳湖嗨子戲形成于清嘉慶、道光年間,距今約200年,是當地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中獨創的精神產品。陳湖嗨子戲的唱詞通俗易懂,語言生活化,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行當分生、旦、凈、丑,以演生旦愛情折子戲見長。唱念多用本腔,有時在部分高音區和甩腔中也用二本腔。2017年10月,陳湖嗨子戲第十代傳承人陳黨玉,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嗨子戲代表性傳承人。

皮影戲

據傳,息縣皮影戲始于南宋,歷史悠久、唱腔優美、語言通俗、亦真亦幻,在美術制作和打擊樂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断⒖h戲曲志》記載,民國時期,息縣的皮影戲班子發展到10多班,最有名氣的是1944年包信鎮東大王莊農民王萬清創辦的皮影戲班,他們利用農閑走鄉串鎮表演。解放后,一直活躍在周邊縣區鄉鎮。其傳統劇目《關公過江》曾參加過信陽地區1964年業余曲藝團體匯演,獲得優秀獎。

烙畫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息縣的烙畫以詹東升的烙虎為優秀代表。詹東升利用烙鐵的熱度,巧妙的表現手法和熟練的繪畫技巧,將木版、宣紙甚至絹帛烙煳而呈現出的一種深淺不同的褐色圖案,具有質樸美觀的藝術特色。近年來,詹東升的烙畫多次在國際國內藝術博覽會上及各類藝術大展中展露風采,并吸引了國內外廣大客商,被譽為“中國烙虎第一人”。

傳統文化

根親文化

息縣,是中華息氏、賴氏、白氏的主要發祥地和起源地,是羅氏、付氏、朱氏、馬氏的祖緣地。近年來,隨著全國尋根熱的興起,大批海外華人回鄉尋根祭祖,根親文化業已成為息縣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中華息氏源于息縣。息氏祖源出于姬姓,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后裔的姓氏之一。西周建立后,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分封姬姓息侯國,都城在今息縣城西南5公里處青龍寺一帶。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亡國后的息侯子孫緬懷故國,以國名為姓氏,稱息氏。

中華賴氏源于息縣。賴姓祖源出于姬姓,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后裔的姓氏之一,息縣包信鎮是其發源地。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分封賴子國(子爵),都城在今息縣包信鎮傅莊村一帶。公元前538年,楚滅賴子國,遷于鄢。賴子國立國506年,傳位14代,國人懷念故土,以國為氏。

中華白氏源于息縣。白氏祖源出自楚國先祖羋姓,息縣是其發源地?!蹲髠鳌贰妒酚洝返鹊浼涊d,公元前487年,楚國令尹子西把太子建之子勝從吳國召回,授予大夫爵位,并將其封在和吳國接壤的邊境白邑,號為白公。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學者杜預,在對《左傳》做注時,明確指出:“白,楚邑也,汝陰褒信縣(今息縣包信鎮)西南有白亭?!卑资弦砸貫槭?,白公勝是其得姓始祖。2019年10月17日“首屆白公勝祭拜大典”在息縣譙樓辦事處何營村太子建廟圓滿舉行。

紅色文化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息縣傳播。1926年底,息縣建立共產黨組織,領導人民大眾抗租、抗稅、抗捐、打擊官僚豪紳,開倉放糧,救苦教難。

1927年秋,中共息縣委員會建立,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息縣黨員干部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組織農民武裝,宣傳革命道理,號召群眾推翻舊政權,抵抗蔣介石集團的血腥屠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1928年5月,在息縣包信發動周荒坡農民武裝暴動,紅一軍攻克息縣,至此,息縣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臨河一帶民眾為抵抗“槍捐”舉行游行示威斗爭。1931年建立了息縣災民區蘇維埃政府。1932年1月,在共產黨人的策劃下,國民黨駐息部隊起義。1934年2月,息縣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息縣紅軍游擊隊(后改為新息紅軍游擊隊)在鞏固紅色區域、開辟新的游擊區的斗爭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和犧牲。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員周新武及其同學回到息縣,組織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魯豫野戰軍從息縣搶渡淮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息縣人民積極籌集軍需物資,主動修路、搭橋,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軍渡準。1948年前后,全面剿滅國民黨殘余部隊和地方武裝、土匪勢力,為解放息縣奠定基礎。1949年2月3日,周柱臣、邵志怡等組成“息縣和平解放委員會”,迎接解放軍進城,息縣和平解放,縣民主政府成立。

文保單位

息縣有不可移動文物376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8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19年3月,息縣被評為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鄂豫皖片區縣。

古息城遺址,西周時期,1963年6月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秦樓遺址,新石器時代,1963年6月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公故城,西周時期,2006年6月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賴國故城,西周時期,2006年6月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社科院息縣“五七”干校舊址,1969-1971年,2016年1月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冢古墓,東周時期,2016年1月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

息縣從年初到年尾都有民俗相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正月初十,給石頭放鞭炮,祈求一年風調雨順;正月十五,看燈展,小孩打燈籠,歡慶佳節;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大人、小孩都搶在這一天理發、搬家、給未婚青年訂婚;三月三,到濮公山趕廟會,到寺廟上香請愿祈福;端午節,門前插艾草、炸油條、吃粽子,清早煮艾草水給孩童洗澡,祈愿驅除五毒;七月七,給心儀的人送花;八月十五,家人圍在一起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山,孝敬老人;臘月二十三日以后,家家打掃衛生,購置年貨。

特產美食

特產

息縣珉玉

息縣珉玉,久負盛名,早于隋朝已行開采。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九》中稱:“新息縣珉玉坑,在古息城東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顏色潔白,堪為器物,隋朝官采用,貞觀中亦令采取。其后為淮水所沒。開元中,淮水東移,珉坑重出,其玉溫潤倍勝昔時,蔡州至今以為厥貢之首?!薄缎绿茣さ乩碇尽贰对S九域志》《太平寰宇記》《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河南通志》,以及歷版《息縣志》皆有明確記載。古珉玉坑,即在古息國遺址——青龍寺附近,系濮公山礦區范圍。1982年,省地質調查三隊從濮公山采樣作大理巖加工試驗,加工出的漢白玉、云玉、彩紋玉、煙玉、橡樹玉、古香玉等樣品,色淡柔和、質地致密,磨光面具有蠟狀光澤,可與國內外名貴產品媲美。息縣珉玉顏色潔白,手感溫潤細膩,可做棋子、杯子、硯、璧、階砌、佩環等,歷代文人雅士吟詠者眾。2012年,息縣已全面關停濮公山礦區,全力推進轉型發展,規劃建設濮公山礦山公園。

息縣香稻丸

息縣香稻丸是息縣獨特的名優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只有在息縣項店鎮至夏莊鎮之間的8個行政村區域內種植,才能保持其原有的香味和品質。息縣香稻丸早在宋朝時就已有種植,明、清作為宮廷貢品,1914年曾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展銷?!吨袊持改稀贰逗幽夏觇b》、信陽《土特產調查》中均有息縣香稻丸的記載。息縣香稻丸不僅有其特有的香味和品質,而且有醫療保健作用。息縣香稻丸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息縣香稻丸顆粒飽滿,質地堅硬,色澤清白透明,飯粒油亮,香味濃郁,煮粥蒸飯時只需加少許,則香溢滿屋,沁人心脾,誘人食欲,素有“一塊稻香滿坡,一撮米香滿鍋,一碗飯香滿桌”的美譽。2004年底被國家質檢總局原地標記注冊(注冊證號為:0000296)?,F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香稻丸

息縣香稻丸是息縣獨特的名優產品,據民間傳說,神農氏的小女兒路經息縣夏莊南張莊時,撒下一把稻谷,當年收后,米香溢人,被一老農收藏于次年種植,得以繁衍。又相傳南海觀世音菩薩應西天如來佛祖之約到天庭講學,在路過河南息縣的時候打個噴嚏,結果把寶瓶中的萬種之種的香米稻種打到了凡間。

息縣香稻丸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產量極為有限,通常人們作為調味品(佐料)食用。息縣香稻丸不僅有其特有的香味和品質,而且有醫療保健作用。息縣香稻丸含有大量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E含量達到0.22毫克/100克;除此之外,還含有維生素A、B1、B2;蛋白質含量為9.44%,除含有大量多種維生素和蛋白質外,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和多種氨基酸,其中:磷460毫克/100克、鉀339.74毫克/100克、鎂140.04毫克/100克、鈣7.32毫克/100克。特別是硒的含量也達到0.116毫克/100克,明顯高于其它稻米的含量;氨基酸總含量達到9.92%,其中:谷氨酸最高達1.72%,其次天門冬氨酸達0.91%。由于息縣香稻丸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氨基酸及營養元素,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改善新陳代謝,是傳統滋補佳品,2004年底被國家質檢總局原地標記注冊(注冊證號為:0000296)。?

息縣香稻丸早在宋朝時就已有種植。明清息縣志記載為“烷稻”,曾是宮廷貢品之一。1914年,在舊金山萬國商品展賽會上,息縣香稻丸博得好評。

息半夏

息半夏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有2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是息縣獨有的優良中藥材品種,其特點是個大、色白、質堅實、粉性足,品質非常優良,藥用價值很高。通過大量臨床試驗和藥理檢測,9克半息半夏的藥效相當于其他產地半夏15克的藥效。與其他地方的品種還有一個明顯區別,即剖開塊基,可見一菊花蕊。醫藥、醫療界對息縣所產半夏極為推崇,為將其區別于另處產品,特意在半夏二字之前冠一“息”字,稱為“息半夏”,以示對它的青睞。清嘉慶四年《息縣志》對此亦有記載,1914年3月參展舊金山萬國商品博覽會,l979年版《辭?!穼胂牧袨橄⒖h特產。2004年11月,經國家質檢總局認定,息半夏獲得原產地標記的榮譽。

息半夏是息縣獨有的優良中藥材品種,在二千多年前《禮記·月令篇》曾有關于半夏的藥用記載。據《五十二病方》《局方》《仁齋直指方》和《金匱要略》等記載,息半夏入藥能治療咳痰喘急、肺胃虛寒、嘔吐眩悸、便秘泄瀉、小兒驚風等癥,藥物實驗有鎮咳、止吐、解毒等功效,外敷可止痛消腫。

優質弱筋小麥

息縣地形主要為平原丘陵,是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淮河作為氣候的分水嶺穿境而過,土壤含沙量大,有機質含量低,小麥面筋形成時間短,為全省乃至全國最適宜弱筋小麥種植的區域之一。?

息縣地形主要為平原丘陵,土壤含沙量大,有機質含量低,小麥面筋形成時間短,為全省乃至全國最適宜弱筋小麥種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息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綠色高產(高質)高效創建為契機,大力推進弱筋小麥“四?!惫ぷ?,創新發展弱筋(有機)小麥產業,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先后被確定為河南省優質專用小麥示范縣、全國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有機小麥)示范縣。2020年,河南省優質弱筋及釀酒專用小麥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息縣召開。目前,息縣是河南省最大的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

息州美食

朱家雞塊

朱家雞塊系祖傳秘制,距今約300年歷史。朱家雞塊采用獨家配方制成鹵湯,當天精心熬制當天制作,一次用完,保證新鮮度。朱家雞塊用料講究,以母雞居多,土雞和公雞為上乘,整雞下鹵鍋,講究火候與色澤,先大火后小火,有八成或八成半熟即可出鍋。出鍋后將蜂蜜調制的色料刷上,上色后再入鍋浸兩分鐘,這樣把味道全滲透進肉里,香味撲鼻,色澤金黃,味道獨特。?

面炕雞

面炕雞是息縣的傳統宴客菜,地域色彩極其濃郁。面炕雞分干炕和油炕,雞塊用鹽和花椒粉腌制入味,外面裹一層雞蛋和紅薯粉糊,煎后將香味鎖在里面,雖經燉制也不會完全散出。面炕雞的特點香而不膩、雞肉嫩滑、老少皆宜,面湯的香味更是十足。?

油酥饃

息縣“油酥饃”又名“油酥火燒”,相傳始于明代,距今已400余年。作為豫南飲食文化的一種象征,息縣“油酥饃”以其制作工藝獨特、操作方法古老、風味別具一格而馳名中原,系風味小吃中的佳品。1980年河南省首屆名菜、名點、風味小吃展銷大會,息縣油酥饃在此次評比中名列前茅,1983年入選《中國名食指南》一書。油酥饃以面粉為主料,摻和生豬油、香油、蔥花、食鹽等佐料,手工搟制,用鐵鏊烙制加溫火烘烤而成。其制作工藝獨特,操作方法古老,風味別具一格?,F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包信大餅

包信大餅是燒餅的一種,因發源于包信,餅如盤子大小,比巴掌般的燒餅大而得名。采用豬的后腿肉和優質大蔥,配合多種香料調制成餡,面粉用本地所產的弱筋小麥,經過發酵而成。包信大餅的制作程序簡單,但是很講究。先是調餡,再是和面,做坯子,搟開,抹餡,卷起來,再搟開,然后上鍋。熟了的大餅外焦里嫩,色呈金黃。又酥又脆,香味撲鼻。包信大餅現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風景名勝

息縣依托獨特的濮山淮水文化、古縣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自然文化資源,已在城市規劃區內分別打造出單體面積超過2000畝的息州森林公園、龍湖公園,正在積極謀劃打造濮公山、龐灣、桃花島、大熊貓研學基地等景區。各景區建成后將全面構筑起多節點、多景點、體系化的淮河游覽區,從而在淮河流域第一個叫響淮河文化品牌。

息州森林公園

息州森林公園是在原國有息縣林場的基礎上建設而成的省級森林公園。公園占地約2000畝,在原林場杉樹林景觀帶基礎上,持續進行人文項目植入和體系化園林打造,深度融入歷史文化元素,由景觀綠化、照明、馬援廣場、息夫人文化園、百竹園、桃花園、茶室、景觀大道、健身步道、飲馬湖、五福山、嶺南游園及停車場等景觀和基礎設施提升項目組成。2017年12月,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授予息州森林公園2017“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2018年12月,息州森林公園通過國家3A級風景區驗收,正式成為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2019年,被評為“中國森林氧吧”。

龍湖公園

公園建設范圍北至春耕大道、南至求索路、西至秀水路、東至紫云路,南北長約5000米,東西寬約140-1000米,占地面積約5000畝(其中水域面積3000畝、景觀綠化面積2000畝)。公園景觀格局規劃為“一湖、兩岸、四區、十四園、二十八景”。目前,公園已成為縣城重要的生態景觀廊道和“中央生態綠洲”

濮公山礦山公園

濮公山又名浮光山,系大別山余脈。位于河南省息縣城區淮河南岸,主峰149.3米。濮公山蒼松挺拔,巨石突兀,殘崖斷壁,云蒸霞蔚,四季鳥語花香,被北宋大學士蘇東坡譽為“東南第一峰”。2012年以來,息縣縣委、縣政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濮公山礦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全力打造集礦山展示、地質科普、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范、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和生態養生于一體的景區公園?,F已建成天池、不老泉、滴水洞、拱翠亭、東坡亭、賽詩臺、祖師廟、桃花谷、玻璃棧道、將軍廣場、人民公社、東南第一峰、地質博物館等10多個景點對外開放,目前正在積極創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

淮河國家濕地公園

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主要包括息縣境內的淮河段、淮河故道及其周邊緩沖區域。濕地公園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以淮河和淮河故道為主體,貫穿于淮河岸邊風光自然的田園景觀,有水域寬廣的自然水面,有鷺鳥翔集的灘涂草地,有兩岸茂密的森林和河中靚麗的小島,營造并組合而成復合生態系統和不同的景觀風貌。

息縣渡淮大橋

息縣渡淮大橋位于息縣水文站上游40米處,大橋主橋長1590米,橋梁連接線2414米,橋面寬度21-24米,采用雙向四車道,凈寬16-19米,景觀設計雙向2.5米人行道。該橋梁于2017年2月進場開工建設,已于2020年1月1日正式通車,是建國以來全省農村公路項目里程最長的橋梁,是我縣打造淮河生態廊道的重要交通支撐,同時也是我縣實施交通振興工程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項目。

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

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屬于國家、省、市規劃的十三五重大水利項目,是全國重點水利扶貧項目和2019年重點推進的12個水利項目、全省2019年“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同時也是息縣建設“四水同治”示范縣的核心工程。該工程以城市供水和農田灌溉為主,項目區涉及息縣、淮濱和潢川三縣,工程已于2019年9月28日開工奠基,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項目實施后,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受益人口達126萬人(貧困人口數為9.3萬人),年平均經濟效益5.9億元。

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

劉鄧大軍渡淮紀念場館包括渡淮紀念廣場、水景廣場、休閑廣場、渡淮紀念碑、主題雕塑群、浮雕歷史墻、花園綠地、烈士陵園等。場館總用地面積約75畝,建設用地總面積約68.2畝。其中,紀念廣場主體建筑為劉鄧大軍渡淮紀念碑,文化廣場主體建筑為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該紀念館是一個集紀念、旅游、文化展示、生態景觀、休閑游憩于一體,紅色文化與息縣歷史人文相融合的重要場館。2018年被評為國家3A級紅色文化旅游景點。

龐灣村淮水灣景區

龐灣村位于息縣西南淮河迂曲處,北側與濮公山隔淮相望,風景秀麗,楊柳依依,吸引白鷺、大雁等珍稀鳥類常年棲息于此。

近年來,龐灣村引入專業公司共同建設“宜居村寨、美麗鄉村”,并采用淮南民居建筑風格實施“思鄉民宿”項目,正積極打造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家體驗、生態養老、鄉村民宿為一體的生態觀光旅游示范園?;此疄尘皡^就位于傳統古村落龐灣村,景區項目豐富多彩,內含四季花海、游客服務中心、農耕文化體驗園、歡樂世界主題樂園、特色小吃街、軌道觀光小火車、玻璃橋等。

榮譽稱號

中國最具特色旅游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金融生態文明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中國最佳和諧安定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色農業示范縣。

截至2017年,息縣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7年,息縣榮獲“河南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縣”稱號。

中國最具特色旅游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金融生態文明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中國最佳和諧安定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色農業示范縣、中國綠色生態果蔬示范縣。?

2019年1月3日,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span>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5月7日,息縣獲國務院2018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督查激勵支持,獲獎勵500萬元。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7]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0年5月5日,息縣獲國務院2019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督查激勵支持,獲獎勵1000萬元。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