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各個構成因素(土壤、巖石、地貌、氣候、植被和水分等)性狀的不同量的不同組合。土地類型的性質取決于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不從屬于其中任何一個單獨因素。土地類型是土地利用的物質基礎,也是土地評價的基本單元。若以土地作為總體,土地類型就是總體中的個體,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利用土地實質上是利用土地類型。依據一定標志劃分土地類型的工作稱為土地分類。由于分類目的不同,存在著多種土地分類。

中文名

土地類型

簡介

土地按其自然屬性

原地類名稱

灌溉水田

新地類名稱

水田

簡介

有的地理文獻把土地利用類型也叫作土地類型。

土地類型概念來源于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土地的綜合認識。世界各國都有地方性的土地類型名稱。中國兩千多年以前的《周禮》把全國土地劃為5類: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地員》篇對全國土地作了系統的分類,分為5大類和25個低級類型。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土地類型劃分系統。在中國各地劃分出不同的地方性土地類型。例如:北京山區的活山、死山、軟山、梁地、臺地、川地、灘地;河北井陘盆地的坪、梁、澗、川;黃土高原區除劃分塬、梁、峁、川等高級類型外,還分為畔、壕、墕、坬、埫、儕、塌、澗、湫等低級類型,是一種較系統的地方性土地分類系統。

土地分類

序號

原地類碼

(關鍵字段)

原地類名稱

地類碼(新)

(連接字段)

新地類名稱

1

111

灌溉水田

011

水田

2

112

望天田

011

水田

3

113

水澆地

012

水澆地

4

114

旱地

013

旱地

5

115

菜地

012

水澆地

6

121

果園

021

果園

7

121K

可調整果園

021

果園

8

122

桑園

023

其他園地

9

122K

可調整桑園

023

其他園地

10

123

茶園

022

茶園

11

123K

可調整茶園

022

茶園

12

124

橡膠園

023

其他園地

13

124K

可調整橡膠園

023

其他園地

14

125

其他園地

023

其他園地

15

125K

可調整其他園地

023

其他園地

16

131

有林地

031

有林地

17

131K

可調整有林地

031

有林地

18

132

灌木林地

032

灌木林地

19

133

疏林地

033

其他林地

20

134

未成林造林地

033

其他林地

21

134K

可調整未成林造林地

033

其他林地

22

135

跡地

033

其他林地

23

136

苗圃

033

其他林地

24

136K

可調整苗圃

033

其他林地

25

141

天然草地

041

天然牧草地

26

142

改良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27

143

人工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28

151

畜禽飼養地

122

設施農用地

29

152

設施農業用地

122

設施農用地

30

153

農村道路

104

農村道路

31

154

坑塘水面

114

坑塘水面

32

155

養殖水面

114

坑塘水面

33

156

農田水利用地

117

溝渠

詳細說明

對土地進行分類,研究不同土地類型的特征和利用是土地類型學的主要任務。劃分土地類型有兩種分類系統,即多系列分類系統和單系列分類系統,這兩種分類系統的根本差別有于是否嚴格區分土地的個體單位的類型單位的差別和聯系。

主張多系列分類系統的學者認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土地是一些大小不等、級別有高低、內部結構復雜程度有差別、彼此交錯重疊的自然綜合體。按類型是個體的抽象這一邏輯關系,每一級土地個體單位都可以進行分類。土地單位的多級性(見土地分級)必然導致土地分類應是多系列的。

在土地類型劃分時要明確是對哪一級別的土地個體單位進行分類,不同的土地分級單位應屬不同的分類系統,即有相(土地元素)分類、限區(土地單元)的分類、地方(土地系統)的分類。

主張單系列分類系統的學者主要是借用土壤和植被的分類觀點和方法來進行土地分類,通常選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成分的某級類型作為土地分類的標志或直接將各種類型分布圖采用疊置法得出土地類型的分布區界線和確定其分類等級。

按這種系統,可以由第三級土地類型(相或土地元素)合并成第二級土地類型(限區或土地單元),由第二級土地類型合并成第一級土地類型(地方或土地系統)。這兩種分類系統在制圖上也有明顯的差別。

土地分類除遵循邏輯原則、發生原則、相似性或差異性原則外,關鍵是確定分類標志和指標。例如,在對低級單位(相或土地元素)進行分類時,可把它們某些個體的共同特征作為分類標志和指標。

通常是選用較穩定和較普遍的或處于平均狀態的土地特征。相的基本分類單位,可根據地貌面、巖性或土質、土壤變種、植被群叢等自然屬性的共同特征進行劃分,然后把同一種地貌面上的土地類型,歸并為較高一級的類型。

還可把這些類型再按一定的成因或相互聯系,特別是水熱狀況和外動力條件的共同性特征,歸并為更高一級的類型。

研究土地類型可以揭示地理環境中各土地地段的形成、演化、分布規律以及相似性和差異性,土地類型的質和量的對比關系及其空間組合方式所決定的土地結構是自下而上進行自然區劃的重要依據。

按土地的自然屬性進行科學分類,可以認清各種土地的特點,為土地的合理利用,發揮其最大生產潛力,提供科學依據。

其他信息

土地利用類型的分維值和穩定性指數空間變異分析

土地利用類型是一種在自然和人類活動雙重作用下的產物,具有不規則、相對不穩定性和復雜性特征,可以利用分形方法進行探討;分形理論在土地結構研究中的應用涉及土地利用類型分數維的計算、土地利用結構分形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結構及其動態變化的分形描述、區域景觀結構的分形模型等方面,但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形機制的空間差異研究少見報道。

綜合考慮廣東省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文章選擇韶關、潮州、汕頭、廣州作為不同類型區域的代表,基于分形理論計算了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道路用地、水體和未利用土地8種地類分維值(D)和穩定性指數(Si)以及平均分維值和穩定性指數,從影響土地利用結構的地貌和人文因素兩個方面出發,對比和分析了地域之間的D值、Si值的關系,并從中得到了D值和Si值的變化規律。

結果表明:

(1)復雜的地貌類型是影響土地利用類型D值和Si值的最主要因素;

(2)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土地利用類型的分維值和穩定性指數;

(3)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的平均分維值、穩定性指數的大小是土地利用結構的綜合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