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位于貴州省西部畢節市境內,跨織金、黔西兩縣大部分位于織金縣境內,距織金縣城22千米,距黔西縣城78千米。地理坐標東經105°44′42″~106°11′38″,北緯26°38′31″~26°52′35″。公園總面積170平方千米,海拔900~1670米。

園區內地質遺跡豐富,總體可概括為11大類:巖溶洞穴遺跡、巖溶峽谷遺跡、巖溶天生橋遺跡、巖溶天坑遺跡、巖溶高峰叢遺跡、巖溶丘陵遺跡、巖溶單面山與象形山遺跡、巖溶水文遺跡、古生物化石遺跡、地層巖石遺跡和構造遺跡等。共同構成一個以洞穴、峽谷、天生橋、天坑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觀,及繁多的人文和生物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2004年1月,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成功申報并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是貴州首家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巖溶景觀與洞穴旅游知名專家陳偉海說過,“洞穴是人在一生中至少應該去一次的地方,否則你不會知道自己居住的這個星球是多么的奇妙。假如您希望只選擇一個洞穴即可填補這方面的空白,那就不要錯過中國最美的旅游洞穴——織金洞。

中文名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地理位置

貴州省織金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旺季:8:30—17:30;淡季:9:00—17:00

占地面積

170

著名景點

東風湖景區

景點級別

國家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位于貴州省西部畢節市境內,跨織金、黔西兩縣大部分位于織金縣境內,距織金縣城22千米,距黔西縣城78千米。地理坐標東經105°44′42″~106°11′38″,北緯26°38′31″~26°52′35″。公園總面積170平方千米,海拔900~1670米。[4]

地貌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由織金洞、綺結河、東風湖三個分別代表不同巖溶發育過程地貌單元組成。

織金洞地貌單元,以織金洞地下河為發育紐帶,形成了規模宏大的4層迷宮式化石洞穴系統—織金洞洞穴系統,洞內次生化學沉積物類型齊全,總體屬于已停止發育的化石型洞穴喀斯特地貌單元。

綺結河地貌單元,以明暗交替的綺結河為發育紐帶,峰叢、巖溶丘陵、洞穴、峰叢峽谷、天坑、天生橋等地貌有序分布于河谷上或其兩側,協同共生,總體屬于地表與地下喀斯特正在相互交替發育的地貌單元。

東風湖地貌單元,以地表明流六沖河和三岔河為發育紐帶,河谷深切,縱向形態差異較大,總體屬于正在發育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單元。

霸王盔

氣候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4.1℃,年日照1117小時,年均降雨量可達1400--15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

地質概況

地質特點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區構造線和地層總體走向呈北東方向,巖層發生構造變形的主要時期為燕山期,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總體隆升。地層褶皺大多較緊密,背斜、向斜相間展布,背斜軸部多數被斷層斷開而地層出露不完整,區內褶皺對地下水運動及河流流向具有控制作用。

區內斷裂很發育。大部走向與褶皺一致,是具有壓扭性和壓性的逆斷層。此外北東東向的黃土斷層、三家斷層等具左行扭動的壓扭性斷層、以及織金縣城皺連帶發生的共軛扭動構造。另外還有少量張性斷層,如東南部北北東向的大戛斷層等。區內裂隙也很發育,主要為北東東、北西西及北北東、近南北幾組。出水裂隙走向主要為南北、北東及北西三組。

神秘大佛

地質遺跡

園區內地質遺跡豐富,總體可概括為11大類:巖溶洞穴遺跡、巖溶峽谷遺跡、巖溶天生橋遺跡、巖溶天坑遺跡、巖溶高峰叢遺跡、巖溶丘陵遺跡、巖溶單面山與象形山遺跡、巖溶水文遺跡、古生物化石遺跡、地層巖石遺跡和構造遺跡等,它們以下三疊統海相碳酸鹽巖為物質基礎,集中分布于織金洞、綺結河、東風湖三片相對獨立,卻又以綺結河為紐帶緊密相連的喀斯特地貌單元內,共同構成一個以洞穴、峽谷、天生橋、天坑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觀,及繁多的人文和生物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資源概況

植物資源

截止2015年,園區內珍稀瀕危植物物種有27種。其中有一級珍稀瀕危植物物種5種;二級珍稀瀕危植物物種7種。喬木中常見的主要種類有殼斗科的栲樹、甜楮、刺果米楮、鉤栗、峨眉栲、細葉青岡;樟科植物常見有紅楠、紫楠、紅果黃肉楠、木蘭科的木蓮,山茶科的木荷、四川紅淡;其它各科植物還有山礬、杜英、大果馬蹄荷等。

倒掛琵琶

動物資源

截止2015年,園區內珍稀瀕危動物物種有18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等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短尾猴等15種。

主要景區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按照自然分布自西向東劃分為綺結河景區、織金洞景區和東風湖景區,以織金洞為中心,構成一主兩副格局。

織金洞景區

織金洞景區為主景區,以地下溶洞景群為主,是整個地質公園的核心,溶洞景群主要有四個洞廳,洞廳內有石幔、石鐘乳、石柱、石筍等巖溶造型石,景區面積為17.39平方千米。

東風湖景區

東風湖景區以構造和水域景觀為主,主要包括鴨池河和東風湖水庫,面積為119.平方千米。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綺結河景區

綺結河景區以巖溶峽谷、暗河為主,囊括了地上和地下巖溶景觀,景區面積為33.28平方千米。

公園榮譽

1988年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稱號。

199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選為中國旅游勝地40佳之一。[1]

1994年加入國際旅游洞穴協會。

2004年1月,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成功申報并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06年1月8日,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3]

2006年,被批準為中國國家自然遺產。

2008年,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3年9月,被評為中國最美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風光

旅游交通

旅游指南

淡旺季時間界定:當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為淡季,當年3月1日至當年11月30日為旺季。

開放時間

旺季:8:30—17:30;

淡季:9:00—17:00。

價格規定

淡季價格:100元/人/次;

旺季價格:120元/人/次。

交通指南

公園交通便利,與貴陽市及臨近城市之間有織金至普定、織金至納雍、清鎮至織金、黔西至織金等高速公路,貴陽至畢節高等級公路,及國道G60、省道S307、省道S209等公路干線相連,交通距離分別為:西南至織金縣城23千米,距黔西縣城78千米,東至省城貴陽市146千米,北至地區行署所在地畢節市120千米,南至黔中重鎮安順市95千米。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風光

風土人情

織金,自古以來就成為中國南方各少數民族的主要繁衍地,苗族、彝族、仡佬族、穿青人等為織金最早的土著民族。

織金歪梳苗蠟染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其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較好地保存了傳統蠟染的精髓,象活化石一樣記錄了中國傳統蠟染工藝的原始形態,積淀了豐富的文化意涵,記錄著歪梳苗的祖先、承載著他們的崇拜與信仰、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向世人展示著古老蠟染藝術的真諦和現代藝術生命的延續。

花苗射弩

織金縣的射弩全國聞名。據統計,自1982年至2005年,在各級舉辦的22場射弩比賽中,先后有30多位織金苗族同胞摘取各類獎牌200余枚,為織金縣贏得了全國、全省及全地區的“體育先進單位”殊榮,被譽為貴州高原上的“射弩之鄉”。

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