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胚胎于香港,崛起于上海,在內擠外壓的經營環境中,通過國內歷次提倡國貨運動和社會愛國人士的大力支持,得以生存和發展,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與英美煙公司相抗衡的民族卷煙企業。在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中,有不少企業是兄弟聯手共同經營的。如廣東中山郭樂、郭順兄弟在上海創辦的永安公司,蔡興、蔡昌兄弟在上海創辦的大新公司。

公司名稱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成立時間

經營范圍

煙草

公司口號

實業救國

組織形式

合伙企業

創建地點

香港

歷史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1905年簡照南兄弟二人籌集資金,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香港創辦了廣東南洋煙草公司,但3年后即虧本歇業。在困難面前,兄弟二人并沒有退縮。在簡銘石的全力支持下,公司在拍賣整理后,于1909年改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繼續營業。兄弟二人分任總、副經理。改組后的南洋煙草公司,簡家居絕大多數股份,其中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占47%,另一兄弟簡孔昭占47%。

辛亥革命后,華僑愛國心大受鼓舞,國貨暢銷。兄弟二人抓住時機,致力于推廣中國貨,新產品暢銷華南及南洋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司業務得到迅速發展。1916年在上海設立分廠,每年盈利均高達百萬元。1918年改上海廠為總廠,香港廠為分廠,工人萬余名。

1919年8月,為對付英美煙草公司的壓迫,簡氏兄弟登報招股,將公司再次擴大改組,于上海、香港兩地共設5廠,同時開辦錫紙廠,并在煙葉產地設收購處、焙葉場。簡照南任公司總經理,簡氏家庭仍占股份的60%以上。在隨后的幾年里,公司年年盈利。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1923年兄病逝后,簡玉階繼任總經理。1925年公司再度擴大,在浦東、漢口設新分廠。從1927年開始,由于中外卷煙業競爭加劇,民族資本得不到保護,再加上內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顯,公司連年虧損。到抗戰前,企業已瀕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1937年宋子文集團借機控制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并取得公司半數股權。簡玉階任董事和設計委員,實際處于閑職地位。之后的12年,公司一直為官僚集團把持和控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簡玉階作為全國工商界代表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企業公私合營后,他任副董事長。先后任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于1957年病故。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從1905年的創建到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其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是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縮影。而簡氏兄弟以國貨為號召,發展中國民族工業,確也體現了愛國華僑勵精圖治振興民族工業之舉。

創辦人

創辦人簡照南(名耀登,字肇章,1870~1923)、簡玉階(1875~1957)兄弟,廣東南海人,年輕時在日本、香港等地經營商業和航運業。

歷史作用

在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中,有不少企業是兄弟聯手共同經營的。如廣東中山郭樂、郭順兄弟在上海創辦的永安公司,蔡興、蔡昌兄弟在上海創辦的大新公司。這一時期兄弟公司的興起,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工業在創建之初因資金不足,需要不斷整合和充實力量的狀況,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僑資企業中家族經營方式的特征。

發展歷史

胚胎于香港

簡照南,1870年生,廣東南海人,17歲時隨叔父簡銘石去香港經商,后在日本神戶自設東盛泰商號。簡玉階是簡照南的弟弟,比哥哥小5歲,1893年隨兄去日本學習經商,經過幾年艱苦創業,事業有所發展[1]。

20世紀初,面對洋貨對中國市場的沖擊,簡氏兄弟萌發了“實業救國”的思想。

1905年兄弟二人籌集資金,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香港創辦了廣東南洋煙草公司,但3年后即虧本歇業。在困難面前,兄弟二人并沒有退縮。在簡銘石的全力支持下,公司在拍賣整理后,于1909年改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繼續營業。兄弟二人分任總、副經理。改組后的南洋煙草公司,簡家居絕大多數股份,其中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占47%,另一兄弟簡孔昭占47%。

崛起于上海

辛亥革命后,華僑愛國心大受鼓舞,國貨暢銷。兄弟二人抓住時機,致力于推廣中國貨,新產品暢銷華南及南洋各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司業務得到迅速發展。1916年在上海設立分廠,每年盈利均高達百萬元。1918年改上海廠為總廠,香港廠為分廠,工人萬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歷史上最危險的叛徒”顧順章也曾在本公司做過鉗工。

1919年8月,為對付英美煙草公司的壓迫,簡氏兄弟登報招股,將公司再次擴大改組,于上海、香港兩地共設5廠[2],同時開辦錫紙廠,并在煙葉產地設收購處、焙葉場。簡照南任公司總經理,簡氏家庭仍占股份的60%以上。在隨后的幾年里,公司年年盈利。

受制于人

1923年兄病逝后,簡玉階繼任總經理。1925年公司再度擴大,在浦東、漢口設新分廠。從1927年開始,由于中外卷煙業競爭加劇,民族資本得不到保護,再加上內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顯,公司連年虧損。到抗戰前,企業已瀕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1937年宋子文集團借機控制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并取得公司半數股權。簡玉階任董事和設計委員,實[1]際處于閑職地位。之后的12年,公司一直為官僚集團把持和控制。

抗日戰爭時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上海的總廠被日軍炮火所毀,公司的業務中心也就轉移到香港和重慶,漢口的分廠也遷往重慶。

公私合營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對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上海廠、重慶廠、漢口廠、廣州廠相繼實行了軍事監管,沒收官僚資本,成立了臨時管理委員會,1951年2月召開了第一次董建聯席會議,通過公私合營協議,企業改名為公私合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玉階先生出任副董事長,簡照南之子簡日林被聘任為總經理。到1957年,公司盈利增長了十倍以上。上海、漢口、廣州、重慶四廠先后改為獨立核算單位,全部納入國家計劃。

1960年,“南洋”董事會決定,委托中國銀行駐港總稽核室代管其香港廠。與此同時,“南洋”設在各地的煙廠和辦事處都分別劃歸當地政府管理。至此,“南洋”設在上海的總公司變成空殼公司,其留下的香港廠一脈則繼續發展。196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在北京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決定扶持振興老牌民族企業“南洋”的發展,并責成國家有關部門在優質煙葉的供應上給予鼎力支持。

1965年6月,“南洋”完成由香港的鵝頸橋舊廠遷往九龍新蒲崗六合街6號的遷址工作。搬入新廠區后,“南洋”添置和更新了設備。自此,“南洋”的業務發展也開始進入正常軌道,其本港銷售逐年增加,出口市場也穩步擴大。

上實的南洋

1980年,“南洋”在產權關系上正式歸屬上海市政府。1981年,上海市政府在香港注冊設立了全資窗口公司“上海實業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南洋”即成為“上實”旗下的成員企業。

從“上實”接掌“南洋”起,“南洋”走上堅持突出主業、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的發展新路,并逐步實現生產與管理的現代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南洋”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厚愛。歷屆市政府領導人勉勵公司再接再厲,不斷創新,把民族企業的好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

重組

1996年,“南洋”經過重組,其資產進入“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上實控股”)。是年5月30日,“上實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此舉標志著“南洋”躍上生產經營與資產經營相結合的發展新臺階。

1997年香港回歸后,就在亞洲金融危機最險惡的時刻,“南洋”在上海實業集團及“上實控股”的全力支持下,不僅不“內撤”,反而更加堅定扎根香江和支持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的決心,并當即投下8.8億港元的巨資對廠房進行搬遷擴建,使生產設備和管理系統全面更新升級,大大提升了“南洋”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及市場競爭能力。

如今,“南洋”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核心技術、生產與管理全面現代化的企業集團,并且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而持久的品牌信譽。